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石家庄经济学院MBA论文要求

发布者:admin [发表时间]:2013-12-19 [来源]: [浏览次数]: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硕士学位论文是硕士研究生科学研究工作的全面总结,是表明其从事科学研究取得创造性成果或有了新的见解,并以此为内容撰写而成、作为提出申请授予的相应的学位时评审用的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为保证我校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做到学位论文在内容上和格式上的规范和统一,通过学习兄弟院校的相关经验,并根据国家各专业部门制定的有关标准,特制定《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撰写规范》。
一、论文撰写要求
1.各阶段时间要求:
(1)中期考核阶段:一般在第四学期初进行中期考核,详细考核办法参照《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中期考核实施办法(试行)》。
(2)开题报告阶段:中期考核通过后即可进入开题报告阶段,一般在第四学期中期完成开题报告的答辩。
(3)论文撰写阶段:论文选题确定后,用于论文撰写工作的时间应不少于一年,以保证学位论文质量。
(4)论文初审阶段:由各硕士学位授权点于第六学期初组织进行。
(5)论文送审阶段:由研究生学院于第六学期中期负责论文送审各项工作。
(6)答辩阶段:外审通过后,即可进入论文答辩的程序,一般于第六学期末进行。
(7)学位授予:第六学期末进行。
2.论文成绩分为:优秀、良好、中、及格、不及格。
3.硕士学位论文撰写应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部分学科除外)的原则,有独特的见解和科学的研究方法,至少有一个以上的创新点,字数应在3万字以上。
4.研究生学位论文应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由本人独立完成,不得抄袭他人的文字或剽窃他人的研究成果,合作研究的课题,应分别撰写论文,论文内容应基于本人的研究工作,共同工作部分应加以说明。
二、论文结构要求
学位论文应采用汉语撰写,一般由十二部分组成,依次为:(1)封面,(2)扉页,(3)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4)中文摘要,(5)英文摘要,(6)目录,(7)正文,(8)参考文献, (9)附录,(10)致谢,(11)作者简介,(12)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各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封面及扉页 (具体格式见附录1)
论文题目:应是整个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要引人注目,力求简短,严格控制在25字以内。
学科专业: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发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的二级学科为准,不设二级学科的,以一级学科名称为准。
扉页:包括中文扉页和英文扉页
2. 独创性声明和论文使用授权书(具体格式见附录1)
独创性声明和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并确认完成签名(必须手签)和填写日期。
3. 中英文摘要(具体格式见附录2)
中文摘要应将学位论文的内容要点简短明了地表达出来,约500~800字左右,字体为宋体小四号,英文摘要字体为Times New Roman小四号。内容应包括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本论文的创新点,语言力求精炼。为了便于文献检索,应在本页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论文的关键词(3-7个)。
4. 符号说明
论文中所用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及单位(或量纲)。此项并非必须,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采用。
5. 目录(具体格式见附录3)
标题应简明扼要并标明页号,格式见附录3《目录示例》。
6. 正文
一般包括绪论、本论和结论三大部分。
绪论:简要说明本研究工作的目的和范围;相关研究领域中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前人所做的工作;论文的主题和理论基础;论文的研究方向、研究路线和方法;预期结果以及对现实的意义等。
本论:是学位论文的核心,包括研究中的理论分析、图片资料、调查对象、形成论点、导出结论,以及研究方法与已有研究的比较和结论。
要求论文文字流畅、层次分明、合乎逻辑、引用有据。
结论:对论文中提出的问题、解决方法和使用资料的概括性与总结性的论述。
7.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见附录4)
只列出作者直接阅读过、在正文中被引用过的文献资料。参考文献一律放在论文结束后,不得放在各章之后。特别在引用别人的科研成果时,应在引用处加以说明,避免论文抄袭现象的发生。
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应不少于50篇,其中外文文献一般不少于20篇。参考文献中近5年的文献数一般应不少于总数的1/3,并应有近2年的参考文献。
产品说明书、各种报纸上刊登的文章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著名的内部报告如PB、AD报告及著名大公司的企业技术报告等除外)等通常不宜作为参考文献引用。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含在上述规定的文献数量之内。
8. 附录
不便于放在正文中的资料性内容。(只限必要时用)内容一般包括正文内不便列出的冗长公式推导、辅助性数学工具、符号说明(含缩写)、计算程序及说明等。
9. 致谢
对在论文写作过程中有直接帮助的人士进行答谢。致谢应实事求是,简洁明了,切忌浮夸与庸俗之词。限一页。
10. 作者简介
(1)基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或出生地等。
(2)从大学开始的学习和工作简历(包括毕业学校、院系、专业、学习时间;工作的单位、职务和时段等)。
(3)本阶段学位攻读期间课程学习情况(包括学习课程的门数、总学分数、学位课程学分数等)。
11.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指在学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与学位论文无关的学术论文不宜在此列出。
作者简介、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可安排在同一页。
三、论文书写要求
1.标题和层次
a.层次要清楚,标题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
b.层次代号的格式如下:
第一章 ××××(居中)
1.1××××
1.1.1××××
2. 篇眉和页码
a. 篇眉从第一章开始,采用宋体五号字居中书写。单数页为章、标题,双数页为“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b.自正文第一章开始,到学位论文的最后一页,采用阿拉伯数字(宋体小5号)连续编排页码, 居中书写。
例:
偶数页式样  奇数页式样
石家庄经济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1章 绪 论
- 2 -
- 1 -
3.
要精选、简明,切忌与表及文字表述重复;图中的术语、符号、单位等应同文字表述一致;图序及图名居中置于图的下方。
图题采用中英文对照,中文在上,英文在下。中文字体为五号宋体,英文字体为五号 Times New Ramon,且第一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大写,被引用的图应在图题右上角用方括号标出参考文献序号。
图序按章顺序编号,例如,图3-2(英文为Fig. 3-2)即为第三章第二图。如果图中含有几个不同部分,应将分图号(如“图3-2-1”表示图3-2的第一个分图)居中标注在分图下一行,并在图题下列出各部分内容(不写英文)。
绘图必须工整、清晰、规范。其中机械零件图按机械制图规格要求;示意图应能清楚反映图示内容;对于照片,如有必要,应在右下角给出放大标尺。
4. 公式
公式正文中另起一行打印。公式的序号按章顺序编排,如(4-2)表示第四章的第二式,并标注在该式所在行(当有续行时,应标注于最后一行)的最右边。
较长的公式,另行居中横排。如果公式必须转行,只能在+、-、×、÷、< 、>处转行,上下式尽可能在等号“=”处对齐。编号用括号括起写在右边行末,其间不加虚线。
图、表、公式等与正文之间要有一行的间距,若图或表中有附注,采用英文小写字母顺序编号。
5. 参考文献(具体格式见附录4)
参考文献的第一页编排是先空一行、采用小三号黑体居中打印“参考文献”四字,再空一行,采用5号宋体、左起、悬挂缩进、依次打印参考文献。
6. 量和单位(具体格式见附录5-9)
要严格执行GB3100—3102:93有关量和单位的规定;
单位名称的书写,可以采用国际通用符号,也可以用中文名称,但全文应统一,不要两种混用。
7. 附录
不便于放在正文中的资料性内容。(只限必要时用)
论文的附录依次为附录1,附录2……。附录中的图表公式另编排序号,与正文分开。
四、论文印刷要求
1. 打印用纸:
用A4纸双面打印,论文中英文扉页、独创性声明、中英文摘要单面复印,自目录开始一律双面复印。
2. 页面设置:
页边距:上:2.8cm,下:2.8cm,左:3.0cm,右:2.4cm,页眉:2.5cm,页脚:1.8cm;
3. 字体要求:
标题名称
示意
字体、字号
行间距
段前段后间距
章标题
第一章 ×××
黑体小三号
20 pt
30 pt
一级标题
1.1 ××××
黑体四号
20 pt
18 pt
二级标题
1.1.1××××
黑体四号
20 pt
12 pt
三级标题
1.1.1.1 ×××
黑体小四号
20 pt
6 pt
正 文
宋体小四号
20 pt
附录1
硕士学位论文(黑体二号字居中)
论文题目(黑体小一号字居中)
硕士研究生:(以下均为黑体小三号字)
导师: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学科、专业:
答辩日期: 年 月 日
授予学位单位:石家庄经济学院
石家庄经济学院标题1黑体一号字居中
(黑体小二号字)
A 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For the Academic Degree of Master
TOPIC
Candidate
Supervisor
Academic Degree Applied for
Specialty
School/Department
shijiazhuang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May, 2007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石家庄经济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 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石家庄经济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签名: 日期:
附录2:中英文摘要格式
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是目前国内外研究和应用较多的隔震支座。本文设计的并联复合隔震支座由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并联复合而成,融合了这两类支座的优点而又避免了各自的缺点。本论文主要针对并联复合隔震支座的滞回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
首先,结合上述三类的特点,设计了支座试验方案,并通过试验对各种支座的性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分析表明,并联复合隔震支座的滞回性能可由夹层橡胶垫支座和摩擦滑移支座的滞回性能叠加复合而成,从而为推算并联复合隔震支座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其次,本论文提出了并联复合隔震支座摩擦承压比的概念,其取值不同即可组成不同的并联复合隔震支座。以试验数据为依据,将静力弹塑性方法引入隔震结构性能的计算中来。结合实例,利用编制的基于性能的隔震分析程序,对不同的并联复合隔震支座的隔震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计算结果表明,并联复合隔震支座具有广泛的适用范围,隔震效果较为理想。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优复合隔震体系。
关键词:夹层橡胶垫支座;摩擦滑移支座;并联复合隔震支座;滞回曲线;阻尼
注:中文摘要示例仅供编辑格式参考
Abstract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and sliding isolation bearings are studied and used widely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uses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LRB) and sliding isolation bearings(SIB) to form a new kind of bearings——composite isolation bearings (CIB).The CIB not only gathers the merits of the two bearings, but also avoids the demerits of its components. This article is mainly to test the hysteretic properties of the three kinds of bearings.
First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arings, this article designs the test program and tests the bearings.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est result,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hysteretic properties of the CIB can be calculated by adding the hysteretic properties of LRB and SIB. It provides the basis for calculating the hysterical curve of CIB.
Secondly, the article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sliding loading ratio. Given different value of the ratio, it can form different kinds of CIB. In this article, it uses push-over analysis to calculation the properties of the CIB. Using the calculation program, 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isolation prosperiti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CIB. It arrives at the conclusions that the CIB has better isolation effects and can be used more widely. In the light of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most optimized composite isolation bearings.
Keywords: laminated rubber bearings; sliding isolation bearings; composite isolation bearings; hysteresis curve; damping
注:英文摘要示例仅供编辑格式参考
附录3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1绪论············································································································ 1
1.1隔震体系概述·································································································· 1
1.1.1隔震体系的原理······················································································· 1
1.1.2隔震体系的特点······················································································· 2
1.1.3隔震体系的适用范围··············································································· 3
1.2复合隔震体系概述·························································································· 4
1.2.1串连系统··································································································· 4
1.2.2并联系统··································································································· 6
1.3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8
1.4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0
1.5 小结················································································································· 11
第2章复合隔震支座设计···················································································· 12
2.1基础隔震系统的组成······················································································ 12
·
·
·
结论·························································································································· 78
参考文献·················································································································· 80
附录·························································································································· 86
索引·························································································································· 88
致谢·························································································································· 90
作者简介·················································································································· 9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1
注:1. 编辑目录时,采用“制表位”并加“前导符”方式;
2. “索引”为可选项,可根据需要决定是否设置;
3. “作者简介”和“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可置于同一页。
参考文献
[1] 刘宝琛.急待深入研究的地铁建设中岩土力学课题[J].铁道建筑技术,2000(3):1~3
[2] 高大钊.岩土工程的回顾与前瞻[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120~180
[3] 冯国栋译.太沙基为岩土技术创刊(1938)所写的前言[J].土工基础,1999(6):15~20
[4] GB/T 50279-98,岩土工程基本术语标准[S]
[5] 卢肇钧.太沙基传[A].陈善蕴选编.卢肇钧院士科技论文选集[C].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174~178
[6] 沈珠江.理论土力学[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0.120~130
[7] 方晓阳.21世纪环境岩土工程展望[J].岩土工程学报,2000,22(1):1~11
[8] 曲永新,张永双,冯玉勇.当前环境地质工程(环境岩土工程)研究的热点领域及其相关技术[J]. 工程地质学报,1998,6(4):301~304
[9] 钱七虎.岩土工程的第四次浪潮[J].地下空间,1999,19(4):1~6
[10] 袁建新.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综述[J].岩土力学,1996,17(2):88~93
注:参考文献正文五号宋体、17磅行距、段前3磅、居左,序号统一采用方括号,同一参考文献如两行,则第二行悬挂缩进与第一行参考文献内容对齐。
2 参考文献的著录项目说明
(1)主要责任者(专著作者、论文集主编、学位申报人、专利申请人、报告撰写人、期刊文章作者、析出文章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注意在本项数据中不得出现缩写点“.”。主要责任者只列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2)文献题名及版本(初版省略)。
(3)文献类型及载体标识。
一般情况下的文献类型及标识,如下表:
参考文献类型
专著
论文集
报纸文章
期刊文章
学位论文
报告
标准
专利
文献类型标识
M
C
N
J
D
R
S
P
对于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其文献类型标识建议采用单字母“A”;对于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建议采用单字母“Z”。
对于数据库、计算机程序及电子公告等电子文献类型的参考文献,以下表中双字母标识:
电子参考文献类型
数据库
计算机程序
电子公告
电子文献类型标识
DB
CP
EB
对于非纸张型载体的电子文献,当被引用为参考文献时需在参考文献类型标识中同时标明其载体类型。建议采用双字母表示电子文献载体类型,以下述格式表示包括了文献载体类型的参考文献类型标识:
[文献类型标识/载体类型标识]
如:[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database online)
[DB/MT]——磁带数据库(database on magnetic tape)
[M/CD]——光盘图书(monograph on CD-ROM)
[CP/DK]——磁盘软件(computer program on disk)
[J/OL]——网上期刊(serial online)
[EB/OL]——网上电子公告(electronic bulletin board online)
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文献在引为参考文献时不必注明载体类型。
(4)出版项(出版地、出版年、出版社)。如: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5)文献出处或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
(6)文献起止页码。
(7)文献标准编号(标准号、专利号等)。
3 参考文献的编排格式说明
以顺序编码制著录方法为例。参考文献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次序列于文后,以“参考文献”(居中或左对齐)为标识,参考文献的序号左顶格,并用数字加方括号表示,如[1],[2],…,以与正文中的指示序号格式一致。各类参考文献条目的编排格式及示例如下: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文献类型标识].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起止页码(任选)
[1] 刘国钧,陈绍业,王凤翥. 图书馆目录[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 15~18
[2] 辛希孟. 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国际研讨会论文集:A集[C].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J]. 刊名,卷(期):起止页码
[3] 何龄修. 读顾城《南明史》[J]. 中国史研究,1998,(3):167~173
[序号]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 析出文献题名[A]. 原文献主要责任者(任选). 原文献题名[C]. 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4] 钟文发. 非线性规划在可燃毒物配置中的应用[A]. 赵玮. 运筹学的理论与应用——中国运筹学会第五届大会论文集[C].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468~471
[序号] 主要责任者. 文献题名[N]. 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5] 谢希德. 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 人民日报,1998-12-25(10)
[序号] 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6] 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序号] 专利所有者. 专利题名[P]. 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日期
[7] 姜锡洲. 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 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26
[序号] 主要责任者. 电子文献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 电子文献的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
[8]王明亮. 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 http://www.cajcd.edu.cn/pub/wml.txt/980810-2.html, 1998-08-16/1998-10-04
[9] 万锦堃. 中国大学学报论文文摘(1983-1993). 英文版[DB/CD].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
[序号] 专利所有者. 文献题名[Z]. 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
附录5:计量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公布)
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以下简称法定单位)包括:
(1)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见表3-1;
(2)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见表3-2;
(3)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见表3-3;
(4)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见表3-4;
(5)由以上单位构成的组合形式的单位;
(6)词头和以上单位构成的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词头见表3-5)。
法定单位的定义、使用方法等,由国家计量局另行规定。
表1 国际单位制的基本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长度
m
质量
千克(公斤)
kg
时间
s
电流
[]
A
热力学温度
[尔文]
K
物质的量
[]
mol
发光强度
[德拉]
cd
表2 国际单位制的辅助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平面角
弧度
rad
立体角
球面度
sr
表3 国际单位制中具有专门名称的导出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其它表示实例
频率
[]
Hz
S-1
力;重力
[]
N
Kg × m/s2
压力;压强;应力
[斯卡]
Pa
N/m2
能量;功;热量
[]
J
N × m
功率;辐射通量
[]
W
J/s
电荷量
[]
C
A × s
电位;电压;电动势
[]
V
W/A
电容
[]
F
C/V
电阻
[]
W
V/A
电导
西[门子]
S
A/V
磁通量
[]
Wb
V × s
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
[斯拉]
T
Wb/m2
电感
[]
H
Wb/A
摄氏温度
摄氏度
ºC
光通量
[]
lm
Cd × sr
光照度
[克司]
lx
lm/m2
放射性活度
贝可[勒尔]
Bq
s-1
吸收剂量
[]
`Gy
J/kg
剂量当量
[沃特]
Sv
J/kg
表4 国家选定的非国际单位制单位
量的名称
单位名称
单位符号
换算关系和说明
min
1 min=60 s
[]
h
1 h=60 min=3 600 s
天(日)
d
1 d=24 h=86 400 s
平面角
[]
(²)
1²=(p / 648 000) rad
(p为圆周率)
[]
(¢)
1¢=60²=(p / 10 800) rad
(° )
1°=60¢=p / 180) rad
旋转速度
转每分
r / min
1 r /min =(1/60) s
海里
n mile
1 n mile=1 852 (只用于航程)
kn
1kn =1 n mile/h
=(1 852/3 600)m/s
(只用于航程)
t
1 t =103 kg
原子质量单位
u
1 u »1.660 565 5´10-27 kg
L,(1)
1 L=1dm3=10-3m3
电子伏
eV
1 eV»1.602 189 2 ´10-19 J
分贝
dB
线密度
[克斯]
tex
1 tex =1 g/km
表5 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和分数单位的词头
所表示的因数
词头名称
词头符号
1018
[可萨]
E
1015
[]
P
1012
[]
T
109
[]
G
106
M
103
k
102
h
101
da
10-1
d
10-2
c
10-3
m
10-6
m
10-9
[]
n
10-12
[]
p
10-15
[母托]
f
10-18
[]
a
注:
1.周、月、年(年的符号为a)为一般常用时间单位。
2.[ ]内的字,是在不致混淆的情况下,可以省略的字。
3.( )内的字为前者的同义语。
4.角度单位度、分、秒的符号不处于数字后时,用括号。
5.升的符号中,小写字母l为备用符号。
6.r为“转”的符号。
7.人民生活和贸易中,质量习惯称为重量。
8.公里为千米的俗称,符号为km。
9.104称为万,108 称为亿,1012 称为万亿,这类数词的使用不受词头名称的影响,但不应与词头混淆。
说明:法定计量单位的使用,可查阅1984年国家计量局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法
定计量单位使用方法》。
附录6:量符号的下角标
当一篇论文中有不同的量使用同一字母作量符号,或者同一个量有不同的使用特点需要加以区别时,常常采用附加下角标的形式。在国家标准中,许多量符号已经规定了下角标,这无疑是我们应该优先采用的。
下角标在不少刊物中使用得比较乱,特别是什么情况下使用正体,什么情况下使用斜体,下角标比较长的时候怎么表示等等,存在得问题更多些。下面介绍一些一般规则。
(1) 量符号和代表变动性数字得字母作下角标是用斜体,其余均用正体。例如:
斜体下角标:
定容热容CV,V为体积量符号;
电流Ii(i=1,12,3)i代表变动性数字;
速度得x方向分量vxx为坐标名称。
正体下角标:
宏观总截面tot,tottotal(总的)的缩写;
气相热容Cg, ggas(气体)的缩写;
电流最大值Immaximum(最大的)的缩写。
正体、斜体混合下角标:
摩尔定压热容CR,mR是压力的量符号,mmolar(摩尔)的缩写。
(2) 单位符号和代表物质的符号下角标采用正体。
例如W3h, wB, CB
(3) 来源于人名的缩写字作下角标用大写正体。
(4) 当一个量符号中出现2个以上下角标或下角标上代表物质的符号比
较复杂(如为分子式或带有下角标等)时,可把这些下角标符号置于量符号之后的圆括号中。
例如:W(5h, -35°C)表示5h放电的一蓄电池在-35°C温度下的电能容量,
一般写成W5h-35°C
在化学等学科中,代表物质的符号表示成右下标,如B的浓度cBB的分压力RB, B的分压力RB等;一般应将具体物质的符号置于与主符号齐线的括号中,如硫酸的浓度c(H2SO4)、二氧化碳的分压力R(CO2)等。
(5) 也可用其他符号(如“//”,“”等)作下角标。例如:F表示力F的垂直分量。
(6) 还有把“*”(纯物质)、“°”(标准)、“”(无限稀释)等符号作量符号的上角标。

例如:纯液体B的摩尔定容热容的量符号
附录7 :有关数字用法的规定
按《关于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试行规定》(1987年1月1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等7个单位公布),除习惯用中文数字表示的以外,一般数字用阿拉伯数字。
(1) 公历的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如20世纪,80年
代,4时3刻等。年号要用四位数,如1989年,不能用89年。
(2) 计数与计算(含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约数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
如3/4,4.5%,10个月,500多种等。
(3) 一个数值的书写形式要照顾到上下文。不是出现在一组表示计量和具有统计意
义数字中的一位数可以用汉字,如一个人,六条意见。星期几一律用汉字,如星期六。临近两个数字并列连用,表示概数,应该用汉字数字,数字间不用顿号隔开,如三五天,七八十种,四十五六岁,一千七八百元等。
(4) 数字作为词素构成定型的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等应当使用汉字。如二倍
体,三叶虫,第三世界,“九五”规划,相差十万八千里等。
(5) 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改写为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一般情况下不得
以十、百、千、十万、百万、千万、十亿作为单位。如345 000 000公里可改写为3.45亿公里或34 500万公里,但不能写为3亿4 500万公里或3亿4千5百万公里。
(6) 数字的书写不必每格一个数码,一般每两数码占一格,数字间分节不用分位号
“,”,凡4位或4位以上的数都从个位起每3位数空半个数码(1/4汉字)。“3 000 000”,不写成“3,000,000”,小数点后的数从小数点起向右按每三位一组分节。一个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从数字中间转行。
(7) 数量的增加或减少要注意下列用词的概念:1)增加为(或增加到)过去的二
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二;2)增加(或增加了)二倍,即过去为一,现在为三;3)超额80%,即定额为100,现在为180;4)降低到80%,即过去为100,现在为80;5)降低(或降低了)80%,即原来为100,现在为20;6)为原数的1/4,即原来的1/4,即原来为4,现在为1,或原数为1,现在为0.25。
应特别注意在表达数字减小时,不宜用倍数,而应采用分数。如减少为原来的1/2,
1/3等。
附录8:物理量名称及符号
量的名称
量的名称
时间和空间
s
[平面]
αβγθΦ
圆波数,角波数
k
立体角
Ω
振幅级差,场级差
功率级差
LF
Lp
l,(L
b
阻尼系数
δ
h
对数减缩率
L
δ,(dt
衰减系数
a
rR
相位系数
b
dD
传播系数
g
程长,距离
s
A,(S
体积,容积
V
m
时间,时间间隔,
密度
ρ
持续时间
t
相对密度
d
角速度
w
比容,(比体积)
v
角加速度
e
线密度
P1
uvεc
面密度
ρA’ρs
加速度
a
P
重力加速度,自由落体加速度
g
动量矩,角动量
L
I,(J
转动惯量
F
W,(PG
T
引力常数
G
时间常数
t,(T
M
F,(v
转矩,力偶矩
T
转速,旋转频率
n
压力,压强
p
角频率,圆频率
w
正应力
s
λ
切应力,(剪应力)
t
线应变
s, e
热流[]密度
q, f
切应变,(剪应变)
g
热导率,(导热系数)
l , k
体积应变
q
传热系数
h , a
泊松比
m , v
[]传热系数
k , K
弹性模量
E
热绝缘系数
M
切变模量(剪变模量)
G
R
体积模量
K
热扩散率
a ( a , k)
压缩系数
k
C
[截面]惯性矩
Ia, ( I )
比热容
c
[截面]极惯性矩
Ip
比热[]
g
截面系数
W , Z
定熵指数
k
摩擦系数
m, ( f )
S
[动力]粘度
h, ( m )
s
运动粘度
v
U , ( E )
表面张力
g , s
H ,( I )
W , ( A )
比内能
u , ( e )
[]
E , ( W )
h , ( i )
势能,位能
EP’ ( V )
Ek, ( T )
电学和磁学
P
I
质量流量
qm
电荷[]
Q
体积流量
qV
电荷[]密度
r , (h )
电荷面密度
s
电场强度
E , ( K )
热力学温度
T, Q
电位,(电势)
V , f
摄氏温度
t , q
电位差,(电势差)电压
U
线[]胀系数
a1
电动势
E
[]胀系数
a v,g
电通[]密度,电位移
D
相对压力系数
ap
电通[],电位移
y
压力系数
b
C
压缩率
k
热,热量
Q
热流量
f
电流密度
J, ( S, d )
光出射度
M, ( Mv )
电流线密度
A , ( a )
[]照度
E, (Ev )
磁场强度
H
曝光量
H
磁位差,(磁势差)
Um
光视效能
K
磁通势,磁动势
F , Fm
光视效率
V
磁通[]密度,磁感
B
折射率
n
应强度
磁通[]
F
磁导率
m
c
磁化强度
M , Hi
声能密度
D, w
[直流]电阻
R
[]功率
W, P
[直流]电导
G
声能通量
F
电阻率
r
声强[]
I
电导率
g , s , k
声阻抗率
Zs
Rm
[]特性阻抗
Zc
L , ( P )
声阻抗
Za
阻抗,(复数阻抗)
Z
Re
X
Xa
[交流]电阻
R
声质量
Ma
导纳,(复数导纳)
g
声导纳
Ya
B
Ga
[交流]电导
G
Ba
P
损耗系数
d
电能[]
W
反射系数
r
透射系数
t
吸声系数
a
发光强度
I , ( Iv )
隔声量,传声损失
R
光通量
F ( Fv )
吸声量
A
Q , ( Qv )
响度级
LN
[]亮度
L , ( L v )
N
附录9 数理公式的转行规则
当数理公式很长,一行排不下时,就得设法转行。数学式的转行是很有讲究的,它受各种条件的限制,不能随便乱转。
数理公式转行出错的情况比较普遍,需要引起注意。只有掌握了转行的一般规则,并在实践中认真地执行,才能避免出错。
公式转行应遵循地一般规则是:
(1) 优先在“=”或“»”,“>” “< ”等关系符号处转行,关系符号留在行末,
转行后的行首不必重复写出关系符号。
(2) 其次可在“´”,“¸”,“+”,“—”符号处转行,这些符号留在行末,转行后
的行首不必重复写出符号。
(3) 不得已时可考虑在“∑”,“∏”,“∫”,“”等运算符号和“lim”,“exp”等缩写字之前转行,但绝不能在这类符号之后立即转行。
例如:
可转成
但不能转成
(4) 如果“∫”,“∑”等运算符号后面的式子一行仍无法排完,则可在其中的“+”,
“—”号或适当的相乘因子处转行。
例如:(3)中的例子在万不得已时可转成
(5) 对于长分式,若分子分母均为多项式,则可在“+”,“—”号处各自转行,
并在转行处上行行末和下行行首分别加“→”和“←”符号;若分子分母均为非多项式,则可在某些适当的因子间各自转行。
(6) 行列式和矩阵不能从中间拆开转行若行列式和矩阵中的诸元素式子太长,通栏
无法排下时,可使用简单字符来代替元素,使行列式和矩阵简化,然后对每个字符加以说明。